2025-04-09
“如果你能独立思考,同时保持开放的头脑,清醒地寻找最适合你的事,生命将会发挥最大的价值。” Ray Dalio在《原则》这本书中写到。面对选课、选专业、备战面试三大难题,如何通过独立思考斩获帝国理工的青睐?他的故事,或许能给你答案。
"A-level选课那天,办公室里挤满了举棋不定的学生。唐晓奕却递上五门课的计划表,多出的经济学让老师们面露惊讶。"你确定?"升学指导占薇老师扶了扶眼镜,"五门课意味着更大的时间压力。""我算过投入产出比,"他笃定地说,"IG经济基础扎实,掌握Essay写作逻辑后,A1只是时间问题。"
Dragan老师后来在推荐信里写到这个细节:这个男孩用费曼学习法拆解经济学知识,将IG考点与A-level Essay要求对照表格,两月内完成了知识迁移。当其他学生在四门课里疲于奔命时,他用经济学作业里的数据分析思维,反哺着进阶数学的统计模块。

"老师,我想放弃航空航天。"A1年级末,唐晓奕敲开物理老师的办公室。窗外梧桐叶正黄,他盯着白板上的脑机接口示意图出神。"Neuralink的卷积神经网络让我着迷,"他手指轻轻划过公式,"通过算法提取脑电信号特征,这比火箭更接近未来。"
老师递来一杯温水:"你确定这不是一时兴起?"接下来的周末,师生俩泡在实验室,用Python搭建多层感知器模型。当屏幕上浮现出手写数字识别结果时,男孩眼中燃起的光亮,比显屏上的像素点更炽热。占薇老师后来发现,他将NEC商赛准备的SWOT分析框架,移植到专业选择决策中,生物医学工程的录取率曲线与就业前景雷达图,被他标注得密密麻麻。
这3年对梦想专业的转变也是唐晓奕思考方式的转变。一开始受到外界对经济领域发展前景和高收入潜力的影响,他对经济专业产生过浓厚的兴趣。为了准备NEC竞赛,他日夜苦读,钻研各类经济知识;积极参与商赛,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沉浸在一本本厚重的经济书籍中,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其中的养分。那段日子,他付出了无数的精力与汗水,虽最终在申请时发现,这些与经济相关的努力并未对他的申请产生直接的帮助,但却收获了比成功更为重要的宝贵财富。那些看似“无用”的努力,实则如同点点繁星,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让他学会了独立思考,培养了自主探索的精神,更让他明白,人生的道路充满了未知与变数,每一次的尝试与探索,都是成长的基石。
“如果把面试官的问题当作函数,我们的回答就是自变量。”面试前两周,唐晓奕拿着在官网上找到的帝国理工生物医学工程课程手册找到物理老师,每门课的syllabus都藏着面试官想问的问题。这份课程地图就是他的作战图,他用红笔圈出重点。在准备帝国面试的15天里Dragan和Patrick Brannac两位导师梳理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核心知识,并针对面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给出了细致且实用的应对策略。

唐晓奕的成功轨迹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当教师从知识灌输者转变为思维教练,当学生被赋予犯错的权利,独立思考就不再是天赋,而是可以养成的能力。那些被焦虑包裹的深夜、被推翻重来的方案、被质疑后重新站起的瞬间,终将凝结成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
教育的意义不在于让学生记住标准答案,而是赋予他们创造答案的能力。当学生能将课程设置转化为思维武器,将文献阅读升华为批判性视角,将公司案例具象为未来图景时,面试官看到的不再是背诵机器,而是一个正在生长的思想体。这种能力,才是名校真正寻找的"改变世界的潜力"。

唐晓奕是一个活泼电子,是我们班难得的活跃人物。A1的时候励志考LSE,A2申请时转战工程方向。学习时跳动性较强,有时候会偷懒。但信息接收速度快,对感兴趣的学科可以学得特别好,脑子很灵光。
平时很讲究休闲愉乐结合,课余生活比较丰富,很符合袁校提出的“松,静,匀,乐”的生活状态。我们班班级活动也积极参与,《说好的幸福呢》《百变酒精》是他常唱的歌。
帝国面试结束后,他自诩把其他选手秒杀了,offer果然来了。看来,没吹牛。希望能继续保持好的学习状态,也希望他能在帝国的学习生活中,依然有现在的松弛感。
——吴宏艳